第五十九章 【059】_东宫厨娘投喂崽崽日常
关注小说网 > 东宫厨娘投喂崽崽日常 > 第五十九章 【059】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五十九章 【059】

  第五十九章【059】

  事情办妥,接下来两日,姜翘的心情都好的不得了。

  去年冬天太冷,以至于今年这时候很难见到发芽的花草树木,不过姜翘还是给孩子们介绍了牛羊的养殖,没让此行成为纯粹的娱乐。

  回程那日,正好是花朝节,进了京城,应久瞻直接放队伍里的女郎去寺庙祈福赏花了,其他人照常回东宫。

  姜翘估摸着寺庙中的花也开得没多好,但“来都来了”的心理占了上风,美美拉起宋如羡的手,说要与她一同祈福。

  然而宋如羡却拒绝了:“来年我还想考典食职位呢,趁大家休假,我回去多练练。”

  姜翘遗憾地点点头:“那便去罢!自己小心些!”

  其他小娘子都还在,姜翘不缺伙伴,临近寺庙时还遇到了小枣等典设局的女郎,于是呼啦啦一大群人一同进了寺庙。

  京城及周边地区的许多娘子都在花朝节来祈福,免不了推搡拥挤,各种佛像前更是排满了队伍,香客摩肩接踵,走路都是被前后的人夹带着走。

  好不容易排到姜翘了,她拿了香,却不知如何是好了。

  澹台勉闻是既兴奋又紧张,这下连头也不敢抬了。

  跪在有些陌生的佛像前,姜翘明明从前并不信,却还是认真地祈求佛祖保佑另一个世界的亲友平安。

  这漫画对孩子们来说可太新奇了!会变成人的小狐狸很好看,只读书而不解其意的胡娘子也很有趣,翻来覆去一瞧,整张报纸上最新鲜的不再是民间逸闻,毫无疑问,当属这漫画才是!

  单纯的小朋友们觉得澹台勉闻闷在宫里,未必会看报纸,于是人人都特意带了一份,想给他看一看。

  澹台勉闻想过会有人拿着报纸给他看,但是这么多人齐刷刷等着他看的场面,着实是有些骇人。

  有人求佛祖让自己健康长寿,成亲的女人求佛祖保佑自己全家老小生活越来越好,困苦的人则是求佛祖保佑自己将来能有财运……

  在亓蒙山牧场的时候他们看不着报纸,一回京中才发现,新一期《苍柘旬报》上,居然有了新鲜玩意儿。

  《苍柘旬报》紧急铸铁板,可算赶在了这一期把漫画印了上去,十一号当天就传遍全京城。

  须臾,他心虚地打手语:“这漫画的确有趣。”

  言风裳发现了他的异常,飞快地联想到了他送给言仲溪的生辰礼物,再稍稍一结合,很快就猜到了他这样的原因。

  至于其他娘子,求的就五花八门了。

  如今的生活虽然比不了在现代,但能拥有新的一段生命,她也是知足的,思来想去,最让她在意的,还与去岁一样,是她再也不能相见的亲朋好友。

  “太子殿下紧张过了头,这第二册明明同样好看,莫要太担心了。”姜翘坐在胡床上,拨了拨火堆里的烤红薯。

  不过言风裳并没有直接戳穿,而是替他保守了这个秘密。

  花虽然没开几朵,但是巨大的老树被一片火红点缀,看着也吉利喜庆。

  姜翘拎着抹布来收碗筷,说:“昨儿路过书肆,我也听说了,这漫画是稀罕物,到处都卖空了,只能再等些时日才有得买呢!”

  只要还有所求,生活里就还有在意的人和事,又怎能说不是一种日子有盼头呢?

  典膳局和典设局的娘子们拜了佛,又去寺庙的老树下求签,写了愿望后,系了红布条,挂到老树的枝上。

  那日他最后还是同意了《苍柘旬报》刊登他的漫画,并且为了便于印刷,他单独绘制了一份线稿版,虽然少了阴影,但角色形象还是好看的,放在小字密密麻麻的报纸上看着也更舒服,同时还能一定程度上减小对成册漫画销量的伤害。

  澹台勉闻慢悠悠地用手语解释:“并非全然都是紧张,而是我要考虑,大家喜欢的是漫画这种形式,还是喜欢我的故事。如果我得到的赞誉是我配不上的,想想都会觉得丢脸罢。”

  只见报纸上,用了足足半页,展示了一段连续的绘画,故事轻松易懂,人物形象独特,编者介绍说,这样的形式叫“漫画”。

  孩子们陆续撂下筷子,再次期盼地递来报纸,今天非要小太子看了这漫画不可。

  澹台勉闻心里发毛,埋头喝汤,并且怀疑谢老师已经认出他的字了。

  言仲溪却说:“这漫画已经有了一整册,何必等着旬报?只可惜我还没买到整册,不然一定给大家看一看。”

  澹台勉闻迟疑地接下,动作一顿一顿地展开报纸,装作认真地低下头来,慢悠悠地又看了一遍自己画的漫画。

  姜翘抬头,诧异道:“怎么能这么说?旁人还想不出这样的漫画呢!无论是角色设计,还是故事分镜,亦或者剧情脉络,哪一样不是殿下做的?既然能得到众人的喜爱,又如何会配不上呢?”

  他的创作速度还是很快的,而且姜翘看了第二册,觉得故事很完整很流畅,并没有失去第一册的水准,同时也与第一册有一些呼应,还回收了一点伏笔,可见他对故事的把控能力还是很好的。

  至于其他人会不会发现,那就看他们的脑子什么时候转得过来弯儿了!

  接下来也不需要应久瞻出宫打探了,因为漫画这个新事物很快就席卷了整个京城,就连宫中的人,也纷纷找了报纸来看,一个个的都期待着后续呢!

  其实最近澹台勉闻已经画好了第二册,只是漫画的突然爆火,让他有些不适应,扭捏了好一阵子,才告诉姜翘,他怕自己第二册画得不够好,让读者失望。

  澹台勉闻握着筷子的手微微颤唞,向姜翘投去求助的目光。

  孩子们不甘心地老老实实坐好,倒是一旁的谢灵誉,意味深长地盯着小太子看了片刻。

  姜翘把最后一道菜端上来,赶紧解围:“先吃饭,其他的待会儿再说。”

  这个年纪的小孩居然已经开始思考这么深奥的问题了吗?姜翘说完,还忍不住回想了一下六七岁的自己在干什么。

  出了寺庙后,大家又在外逛了许久,一直到傍晚,才赶在坊门关闭前匆匆回到皇城。

  “看看嘛,今日的报纸与往日不同,有趣得很哩!”梁劲松说着,又想起那只会眯眼笑的小狐狸,感觉自己想养小动物的心已经克制不住了。

  哦,她在与同龄的小朋友玩过家家,并且由于没有男生,所以全家都是妈妈和女儿,而姜翘本人小时候太瘦小,玩八百次都选不上扮演妈妈。

  “我就说吧!没有人会不喜欢的!若是旬报上再有这漫画,我还给太子殿下带来看!”梁劲松拍拍胸脯。

  姜翘听到耳畔喧闹复杂的声音,不禁笑得更明媚些。

  澹台勉闻歪头去看应久瞻,应久瞻摇摇头,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。

  到底都是小孩,他们对大眼睛画风接受度非常高,并且轻易地感受到了画面带来的萌感,自然不会排斥。

  这个花朝节并不完美,但并不影响小娘子们的心情。

  当然了,这个非常哲学的问题,澹台勉闻最终还是想开了。

  哎呀,一次大意,竟让他的隐瞒身份成了笑话!

  忐忑不安地吃完这顿朝食,就连皮薄肉鲜的小馄饨都没能安抚住他狂跳的心脏。

  次日一大早,来吃朝食的孩子们,除了澹台勉闻,人手一张《苍柘旬报》。

  不管读者们是因为形式的新颖而喜欢漫画,还是因为切实地喜爱这个故事,他都要继续画下去,而外界的评价并非他所能改变,只需要任其发展就是了——可以,这很脚踏实地。

  调整好心态之后,澹台勉闻又修改了一些《胡娘子游学手札》第二册的细节,就交给应久瞻处理了。

  几日后,春分来临。

  曾经姜翘教小太子竖蛋的方法,又被小太子教给同窗们。

  这一整日吃的都是各式新鲜蔬菜,除却宫中正常供应的,也有一些采来的野菜。

  再怎么冷,新菜再怎么不茂盛,但还是水灵的,吃下这一顿,就会切实感受到春日的来临。

  傍晚,正要出宫的姜翘被尹徴拦下了。

  近日他们见的次数不多,尹徴虽然还是会早起看日出,但是已经很久没有在典膳内局这边看日出了,故而即便姜翘早晨当值,也找不着他。

  唯有一次说上话,是尹徴来给姜翘送药。

  上次那小玉瓶里的药膏不抗用,没多久就用完了,尹徴及时来给她续上。

  姜翘状似不经意地问起价格,但尹徴当时说:“姜娘子收着就好,不必担心价钱,我并不缺银钱。”

  今日再见,尹徴依然是来送药膏的。

  姜翘的伤已经好了,只剩浅浅一点痕迹,便没舍得再让他破费:“尹郎君的好意我心领了,如今已经好了,就不劳烦尹郎君给我这药膏了。本来就救了我一命,又给我这样好的药膏,倒是叫我无地自容了。”

  尹徴紧抿着唇,而后眨了眨眼,道:“抱歉,是我没有注意分寸。”

  “哎呀!尹郎君还道歉作甚?”姜翘拿他没办法,忽然感觉他好像脑筋忒直了点。

  尹徴肉眼可见地变得局促了起来,不安地收起小玉瓶,下意识地双手交握,一时竟不知说些什么好。

  姜翘“噗嗤”一声笑出来,无奈地说:“当真头一回见尹郎君这样当好人的,竟比得到帮助的人还客气!”

  尹徴也笑起来,眼睛都不知道该往哪儿看了。

  姜翘心里仍觉得他嘴笨得可以,却不再逗他,说:“未曾料到今日能遇见尹郎君,我给你做了个革囊,若是尹郎君无事,乐意与我边走边聊,便可与我一同到典膳局舍馆去取,又或者我明日带到东宫来,再见面时送给你。”

  尹徴下意识挠了挠头,说:“那便请姜娘子带到东宫来罢,辛苦你了!”

  不等姜翘答话,这次他忽然脑子多转了一个弯儿,赶紧补充道:“并非我不愿意与姜娘子说话,而是我不方便出东宫。”

  姜翘并不觉得这有什么,反而随口问道:“尹郎君是很忙吗?”

  “那、那倒不是,我就是不能出东宫……往后时机成熟,会与你说缘由的。”尹徴说。

  姜翘尊重他的隐私,因此不再问下去了。

  只是他总说“时机成熟”,也不知到底什么样才算时机成熟。

  像尹徴这样神秘的人,姜翘真的很难不好奇的啊!

  隔日,有一位宗亲过生辰,澹台勉闻不在东宫,其他孩子们便没有来典膳内局用暮食,直接被接回了家。

  当晚本该当值的姜翘觉得无趣,总惦记着在院子里挖个菜地。

  现在只剩下院子角落还有一点点太阳没照到的残冰了,少了清雪的麻烦,姜翘到处转,最后选中了采光很好的一个位置,既不耽误行走,也不影响院子的美观,不等傅典食抗议,就报给了典膳郎。

  如今姜翘深受太子信任,孟典膳郎拿她当个宝,自然是不会阻碍她挖菜地。

  但问题是,她并非要挖典膳局的地,而是东宫的地!

  这哪里是她一个典膳郎能拍板的事儿啊?

  于是事情还是拖到了次日下午,姜翘去送零食时,顺便跟澹台勉闻说了这事儿。

  澹台勉闻单手拿着蛋黄小饼干,另一只手比划了一个“可以”的手势。

  应久瞻看看太子,又看看姜翘,有点儿不好意思打击他们。

  改动东宫内一切陈设都需要记录在册,像挖菜地这样历来就没有过的事情,需得请示过陛下才行啊!哪里是太子随随便便同意就可以动工的?

  然而批改随堂测验的谢灵誉却抬起头,问:“不知姜典食想要多大的菜地?想要种些什么?”

  “大约要边长两丈见方的一块地,种一些容易熟成的蔬菜和少许根茎类作物,既能随吃随取,又能让孩子们认一认蔬菜。”姜翘叉手道。

  谢灵誉捋了捋胡子,说:“这样是极好的,有益于孩子们的事情,就不必请示陛下了,你就按照这想法去做就好。”

  应久瞻见有谢灵誉担保,即便皇帝真的不允许,也赖不到自己头上,这才没有出来扫兴,甚至当晚就派了侍卫过去,协助姜翘干活。

  典膳内局的院子里本来铺设了打磨粗糙的大块石板,用于防滑,每一块石板都沉重得要命,的确不是典膳局的人自己干得了的。

  来帮忙的侍卫当天忙活许久也只拆下来一块石板,可见质量相当不错。

  这么大动静也吸引了其他人,路过典膳内局的人多少都会往里面扫两眼,瞧瞧这是在干什么,这么叮叮当当的。

  闲着没事就往典膳内局这边走的尹徴自然也发现了,次日一早,主动来这边帮忙。

  姜翘早晨不当值,中午过来的时候,看见他在,不禁问道:“尹郎君怎么来了?”

  尹徴拄着墙,笑道:“我本就是花匠,挖菜地不也是理所当然的?”

  姜翘给他递了一杯茶,道:“那也不急于这一时,听人说你已经来了两个时辰了,这不累坏了?”

  尹徴“咕咚咕咚”一口气喝完一杯茶,放下手里的工具,掸了掸身上的尘土,从挖了一半的土里出来,说:“姜娘子忘了?我别的没有,就有一把子力气。”

  姜翘还是觉得不妥,看他那喝茶的架势,就知道再有力气也架不住辛苦。

  “尹郎君先歇会儿罢,我再去泡一壶茶来。”

  说着,姜翘转身进了庖屋。

  烧上水之后,她又去临时舍馆那边找来自己做的革囊,回庖屋时正好水烧开了,便泡了一壶清新解渴的薄荷花茶,端到外面的石桌上晾着。

  尹徴也是坐不住的人,姜翘才离开这么会儿,他就继续跟其他侍卫一起撬那沉重的石板去了,好半天才过来歇着。

  姜翘摸了摸茶壶,觉得温度适宜,顺手倒了一杯给他。

  “谢谢姜娘子!”尹徴这次不再牛饮,慢条斯理了许多。

  姜翘拿出革囊来,说:“大前天我把这革囊带进典膳内局,这次可算有机会交给尹郎君了……我不精于此道,手艺平平,还请尹郎君莫要嫌弃才是。”

  尹徴像是怕自己把革囊给拿坏了一样,动作放轻,双手接过,宝贝似的捧着,说:“姜娘子做得好极了,我哪里会嫌弃呢?”

  他怕自己这样随口一句“好极了”显得敷衍,很快又夸赞道:“看这革囊像是牛皮做的,针脚细密,想来每一针扎透牛皮,都要费好大劲儿,又用油脂保养出这样漂亮的光泽,姜娘子当真费心了!”

  姜翘听他这么谨慎地补充,担心是自己上次的调侃让他太紧张了,说什么都忍不住叠甲打补丁,反而有点愧疚。

  好在虽然尹徴嘴笨了点,但为人真诚,说什么就是什么,姜翘也不用花心思猜他是不是别有用心。

  他最好不是装的真诚,否则姜翘会气到七窍生烟!

  革囊终于送出去了,圈出来的菜地也一点一点撬完了石板,犁地和调整土壤就是姜翘的事情了。

  几日后,姜翘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,当着孩子们的面儿示范了如何播种。

  有经验的邱岁卿和言仲溪可以帮忙,其他人却不可以,唯恐辛辛苦苦种下去的食物不能顺利发芽。

  这次撒播了一些花菜种子,还有一些熟成较快的春菠菜,另外还包括黄瓜、丝瓜、南瓜、五月豆等多种耐寒作物。

  地不多,每一种都只种了一点儿,但是这个过程就已经足够让孩子们感到新奇。

  形态各异的种子被埋进地里,土壤将它们覆盖,它们却能在将来破土而出,这个过程让人期待,并且会为一株小小嫩苗的生命力而亢奋,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体验。

  一切处理妥当,姜翘带着邱岁卿和言仲溪从菜地里出来,关好了篱笆。

  望着没什么变化的土地,每个孩子都由衷地许下心愿,希望自己可以看到幼苗破土而出的那一刻。

  姜翘对于这样的场景也是喜闻乐见。

  这群孩子将来说不准就是国之栋梁呢,如果能够从小对农事有兴趣,将来大概率会成为可以为农民着想的人。

  农业大国,可不就指着当官的能多体谅体谅农民呢吗?

  想到这儿,姜翘不禁回忆起上次休沐时她遇见的事儿。

  那天她和宋如羡、小枣一同出去探索坊间美食,无意间路过了一家食肆。

  这食肆可不一般,不光店面修得气派,里面还有先生在说书,消费当然低不了。

  皇帝给姜翘的宅子已经租出去了,现在她不缺钱,瞅着这家店客人颇多,风评不错,便请二位好友一同进店。

  各式常见的不常见的菜肴,在姜翘眼里都差不离,基本只要她吃上几口,就能分析出大致的做法。

  这家店却有赠送一道“文武粥”,她觉得口味独特,尝了好几口,也不敢确定烹饪过程。

  赶巧台子上的说书先生下场,又换了另一位先生来,讲了新的故事。

  新故事是这先生自己写的,综合了许多本朝名臣的事迹,其中冯正幡的故事,正与这文武粥有关。

  “话说冯相几十年前,不过是富农家庭,只读了几年书,就把家里读垮了——那时候读书不易啊,书本纸张,哪一个不是贵得惊人?连练字都要在石板上写!能省一刀纸,便是不知多少餐的口粮。

  “冯相求学几年后,家中能卖的都卖了,后来竟然只剩下两只能下蛋的老母鸡,而冯家人丁兴旺,光是张口吃饭的人,就有二十几口。

  “万幸冯相年少就颇负盛名,读书最是用功,十六岁就成了当地有史以来第一位小三元。院试及第后,冯家被前来恭贺的人踏破了门槛,尽管一时改善了冯家的家境,却也打扰了冯相继续为乡试做准备。”

  “冯相为人宽厚,从不与攀关系的邻里乡亲计较,反而在某日得到县令接见时,赋诗一首——

  “诗云‘今时迈步向高楼,他日勿忘学子忧。朱邸之中持霜简,寒窗之下有温粥’,为的是让天下百姓温饱,为的是警醒自己,将来即便身居高位,也要保持廉洁。

  “这两句诗志向远大,如今已成为现实,而广为流传后,就有百姓因此而做出这文武粥,以感谢冯相拳拳爱民之心。

  “所谓文武粥,即加了粗盐与野菜的文粥与加了风干豚肉的武粥。我们小店也不过是寻常百姓,却也爱惜学子,爱惜未来的国之栋梁。自小店开业,每桌客人都赠送一份文武粥,而困难的学子,即便不点单,也可以在此饱餐一顿……”

  姜翘听完说书先生抑扬顿挫的讲述,对这味道未必最佳却意义非凡的文武粥,以及那位素不相识的冯相,也多了几分敬佩之情。

  把人民放在心上,把人民赖以为生的粮食放在心上,想来这就是冯相能够身居高位的原因罢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gzcwo.com。关注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gzcwo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